黄锦丽散文兰田行

时间:2024-03-14 10:42:41
黄锦丽散文兰田行

黄锦丽散文兰田行

黄锦丽散文兰田行,兰田是台州的香格里拉,为众人向往的地方初听到兰田这个地名,兰田行探幽入涌泉,重山绵不断。山路似盘龙,而且盛产桔子。现在来欣赏黄锦丽散文兰田行。

  黄锦丽散文兰田行1

人人都说兰田是台州的香格里拉,是台州的世外桃源,是人人向往的地方。

今天,2019年11月的最后一天,有幸与文友们一起到兰田张村采风;也有幸第一次坐上两个位置相向的中巴车。我倚窗向前而坐,可尽情地饱览窗外的风光。一层层阶梯式的桔地,一片片橙,其中点缀着几片绿。那么耀眼,那么惹人爱。自己仿佛也是其中的一片小小的绿叶。车中文学大咖满座,我是那刚露出的小芽,是他们呵护着成长。中巴车沿着山路弯来拐去,靠近桔林,那桔子一球球,一串串迎面而来,从主干长到末梢;一棵棵桔树像撑开的伞,向四周弯下腰,似乎是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文友们感到它们的热情,不禁感叹:“我们解甲归田。”你看,这么陡峭的山坡,一脚不慎就会直回山脚。站在山顶,真有点君临天下的气势。远看,在橙黄橘绿中间,镶嵌着几条银白色的飘带,曲折迂回在山顶与山脚之间,这是农民上下山的天梯。时而有几条乌黑的缆绳与飘带上下呼应。每每我们掰开一个桔子,满口甜蜜,唇齿留香时,可曾想过农民伯伯们付出多大的辛劳与困苦!正当我用眼睛贪婪地摄取这橙黄橘绿的美景时,正当我思绪飘忽在山脊山谷时,车内响起了文友们的歌声,一曲《窗外》不正应了此情此景。在那桔子盛产的地方,是我们神往的兰田。

不知道拐过了多少弯,我们终于到达了海拔500多米的桐峙山上——兰田。车子在兰田小学停下。现在的兰田小学人去楼空。李鸿主席告诉我们,四五年前,杜桥文学社成立初期,她们曾到此赠书与学生们。那是,有两位年轻教师守护着十一个学生。现在,孩子们都到山下去上学了。此时,天上飘起了如丝般的小雨。我们徒步到兰田张村文化礼堂,大伙尽情地享受雨丝在脸庞的轻抚,湿了头发,滋润了每人的心灵。走下石阶,那石阶被岁月打磨得乌黑发亮。文友们小心翼翼地,不知是怕滑倒,还是怕惊扰了它们在岁月中的清修。

讲堂

一转弯,张氏宗祠和兰田张村文化礼堂呈现在眼前。在道德讲堂里,老书记讲述了兰田张村的故事。兰田张村因全村人姓张而得名。全村815人。在同一院里出了两名北大人大学生,真是让人羡慕啊!老书记还告诉我们,他们村以读书为本,外出打工、经营生意为业。不时请文人名人传讲修身之道。村民们筹款一百一十多万建成张氏宗祠,以正族风。年轻的村主任画下了他们村的建设蓝图。他们一老一少,那就是文化积淀和美好未来。如同礼堂广场那新新旧旧的房子。旧屋,大石头堆砌而成。那一块块大石头长着的红褐色的苔藓和老人额头上岁月留下的痕迹都诉说着古老而神奇的故事。白墙灰瓦,生机勃勃的新房子与年轻主任的炯炯有神的眼神期待着心中的梦想。

村民们告诉我们,兰田山上最美的地方是上林水库那里。文友们顾不上吃午饭,先到上林一睹为快。天公作美,收住了淅淅沥沥的雨滴。中巴车在上周村口停下。我们向上林水库进发。村后,一山神庙前,两棵栾树。树干之间相隔两米左右,不远不近,不离不弃。树干一般大,树枝也一样大,一起经历风霜雨雪。在空中,它们枝牵着枝;风中,叶儿耳鬓斯磨;在土里,它们根挽着根。有人说,它们是情侣树,是夫妻树。有文友说,它们就像林热军老师夫妇,神仙眷侣。

正羡慕这对神仙眷侣时,有人指着左前方说,那里水雾腾起的地方想必就是水库了。我们加快了步伐。有人问,这茫茫大雾下,是不是水库?在那长大的徐丽娇老师说,大雾之下是山,是竹林;水库就在右边。我们随着她的手指看去。一汪清水镶嵌在山峦之间。这不就是天山上的天池吗?水面平入镜,如碧玉。也许是女娲补天时,特意留下的一块碧玉;也许是绛珠草化身的林黛玉的泪水。她说,这水库边上和我们所站之地就是白头城,是当年山贼藏身之所。听写她娓娓道来,仿佛看到了那些盗贼为生计而奔波的身影;又仿佛听到厮杀声,毛骨悚然。看,快看,雾气开始漫上来了。这一喊把我从空中拽回到地上,定睛一看,白茫茫的水雾一寸一寸吞噬了碧绿的茶园,向我们袭来。大家都说,我们正敷着天然面膜,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这里的人们怎么能不健康长寿与美丽呢?上沟下坎强身健体,身边就是天然氧吧。快,快抓紧拍照。偷拍、抓拍、摆拍……

雾,悄无声息地将我们包围。我们只得依依不舍离开。来到高处,回头再看,再也看不见远山、水库和白头城。在白雾升腾中,我清晰地看到香格里拉的神仙——兰田张村的老书记、李鸿主席、大师俞国江、林热军老师、师傅蒋明考……

本文作者黄锦丽

  黄锦丽散文兰田行2

作者:黄熊飞

雪一下,真正的冬天就来了,年味也开始浓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变化,看雪的心情是不同的。

幼时看雪是欣喜的。晚上起来小解,忽觉窗外白亮,推来门逢一看,好厚的雪!冷气钻进来,赶紧上床,将薄被东扯西拉,总想裹得严实点,但总有凉风唆唆地侵入,只好蜷缩着身子,心里却有些小兴奋,再也睡不着了。有时瞟一眼窗外的弯竹,看风摇竹树,听OO@@的掉落雪声,有时还有咔嚓的折断声,真是“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清早起了,穿得十分肥肿,但惊喜是包不住的,跑到禾坪里踩一踩雪,咔吱咔吱的声响像轻音乐;钻到山林里摇一摇雪,飞快躲过树上掉下来的雪团团;站在高处望一望雪,到处是银堆玉砌的童话世界;于是呼朋引伴堆雪人、打雪仗,穿着水缸里池塘里敲出的冰片四处晃荡……

儿时看雪冷淡的。穷人家六七岁是要做很多事的。春夏放牛杀草免不了,秋冬早上要捡狗屎。当年化肥很少,需要广积家肥,于是收狗屎来充数。清早起来,白茫茫的一片。穿上套鞋,拿上狗屎箢箕和狗屎耙子就出发了,全没有踏雪的兴奋,只有怕收不到狗屎的担忧。有次为了赶近路,我不小心踩到了田边的水沟里,套鞋里进了水。连忙脱下鞋子倒水,扯掉那双湿旧袜子,红白的小脚顿觉冰寒。但没有办法,出家已经两里地了,回去换鞋袜就完不成收狗屎的任务。只得穿着湿套鞋往山里赶。到山边看到一家人家屋檐下有堆稻草,连忙跑过去扯两把塞进套鞋里作垫底。稻草硬扎扎的.刺人,但总比在雪水里强。

那早上狗出来得不多,有时三三两两聚聚,有时一前一后悠闲地踏雪。我最喜欢它独自跑到树下或草堆旁,因为这就意味着它要拉屎了。狗在那转转,嗅嗅闻闻,然后略弯腿拉屎,拉完往后爬几爪子,仿佛以土洗手似的。正所谓“狗屙尿,做记号。”望着冒着热气的狗屎,顾不得斯文,顾不得欣赏黑白分明,赶上去飞快地收入狗屎箢箕中。当然,能收到热狗屎的机会是很少的,更多的时候是翻山越岭,东找西寻,山窝里茅草旁松树下四处搜索。有时竹签子树桩子还刺伤人的脚。父母亲到九点多才看到我收了半箢箕狗屎回来,看我冻得面白唇紫、两腿哆嗦,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年轻时看雪是恼怒的。1983年我考到了益阳师范读书,跳出了农门,当时全家人都很高兴,亲戚们还N瑟地送放了一场电影。但那年冬天的雪让我受到了震撼。那是一个星期日,大雪覆盖着街巷。我到桃花仑书店去买书。但见一个残疾人坐在雪地里,虽然垫了块塑料纸,但他屁股都露在外面,匍匐着讨钱。三三两两的人停下围观,捐钱的极少。他在冰天雪地里嗦嗦发抖,我的心翻江倒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难道这现象还不能绝迹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大下寒士尽欢颜,难道永远无法实施吗?我蹲下身,将准备买书的一块多钱放到他面前的破搪瓷碗里。那脏黑的脸、红肿的手让我永难忘记。回校后我写下了日记——雪是可怕的,人心的冷比雪更可怕,这一幕在我心中放了原子弹。由此更加发愤努力,以图有益社会和人民。

中年看雪是温暖的。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2008年长沙大雪,我和屈书记、何队长到莲花镇东塘村救灾。我们爬山过坳走村入户,送上棉袄棉被和慰问金,村民们露出真诚感谢的笑脸。随后有雪的冬天汲取教训,下了雪就铲,不让结厚冰,没有产生严重的影响。大约2000年以后,国家实行收容救济制度,各地没有露宿街头的人员了。特别是今天实现了全面小康,城乡居民衣食无忧,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得到了保障。

老年看雪是从容的。以前担心雪后生活困难,“大雪纷纷下,谷米都涨价。板凳作柴烧,吓得床害怕。”如今物价基本稳定,空调、地暖、烤火炉、柴火等保暖的办法也很多。以前看雪要么是十分美好,要么是十分糟糕。如今看雪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有利有弊,不由个人意志而改变。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但我深知,不是什么岁月静好,而是有人帮我们负重前行。那破冰铲雪的党员先锋和志愿者,那彻夜不眠的科学家和医生,那扶贫帮困的基层干部和爱心人士,那拼搏奉献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都是雪里的青松,为我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寒冬。

雪落人间冷暖知,贫者哆嗦富者诗。

但愿苍生俱饱暖,风霜雨雪无忧时。

百年成就小康梦,丰功伟绩史无之。

亿万军民再努力,共同富裕不会迟。

作者简介

黄熊飞,系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青年研究会员,长沙市政府研究室四级调研员。曾著《面对朝阳》《青草集》等五本书、合著《大学语文》等书六本。

《黄锦丽散文兰田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